广东德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 ​​(广东改革开放教育培训基地​)

           

  

 

   

培训课程

training course

五仙观
    发布时间: 2021-07-12 09:21    

五仙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233号。现寺观建于明洪武十年(1377年),是一座祭祖五仙的谷神庙。该观属道教,坐向南,门上大匾上有清两广总督瑞麟书写的“五仙古观”四个大字。

五仙观
五仙观在历史上屡建屡废,现址亦经历多次变迁。据有关史籍记载:北宋时广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;南宋嘉定年间(1208~1224年)寺观迁至西湖玉液池畔,即今西湖路附近,称奉真观;南宋末年又迁至今广仁路;明洪武元年(1368年)五仙观毁于一场大火;直至洪武十年(1377年)迁建于现址惠福西路坡山巷,主持修建者是广东行省布政使赵嗣坚。
明清时期,五仙观规模相当宏大壮丽,殿堂多达十数处。原有照壁、牌坊、山门、中殿、后殿,两侧还有东西斋、三元殿、廊庑等。
照壁、牌坊、中殿、三元殿和廊庑已荡然无存,供游人参观的只有仪门、后殿、东斋、西斋和“岭南**楼”等部分旧建筑。
五仙观的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,绿琉璃瓦歇山顶,青砖石脚。石门额上“五仙古观”大字是清同治十年 (1871年)两广总督瑞麟手书。仪门还保存有一对用漱珠岗火山岩刻制的石麒麟,这是国内十分罕见的珍贵文物。
仪门东边原惠福西路小学内有环砌跨栏水池,内有十块长宽约4米的天然红砂岩石,这是一块罕见的原生石,即旧羊城八景“穗石洞天”中的“穗石”。近前仔细观看,“仙人拇迹”在石面凹处,形似大足印。
五仙观(17张)
进仪门后是中殿遗址,之后才是后殿。后殿面阔三间长12米,进深三间宽10米,殿高7米,是重檐歇山顶,上盖绿琉璃瓦。正脊两端为回纹饰.中间为两条相向倒立鳌自,正中脊刹是宝物饰。殿的正桁上刻有“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贰”等字。
内檐施6铺作3抄斗拱,玲拢精巧,四壁作间隔用,原为方格门窗,灵巧通透。整座后殿具有广东明代古建筑的特色,也是广州现存*完整的明代建筑。
“五仙观”解放前在惠福西路内街,是广州建城2000年的历史标志,传说远古年代有五仙人骑着五色羊,五羊衔着谷穗降临广州海珠广场原五仙门电厂附近(电厂原址是五仙街)。五仙喜降临,令广州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国泰民安。为纪念五仙福祉,称广州为“羊城”。
“五仙观”在公元265年两晋时,是珠江的“坡山古渡头” 江面有1500米,如今沧海变桑田,明代曾以“穗石洞天”列入羊城八景。
清末民初广州拆城墙扩马路,“五仙观”是羊城福祉,命名“惠福路”,2000年开始“五仙观”周边近万平方米民居被清拆,2004年五仙观还原本来面目。
惠福西路靠近解放路一段是闻名省、港、澳灯笼街。纸扎店林立,制作灯色、人物、动物、古屋惟妙惟肖,又是搭牌楼艺人(棚工)云集地方。解放后,因破除迷信,灯笼街消失,艺人转业。
据越秀区政府规划,日后五仙景区以五仙观和岭南**楼为中心,结合广场建设和周边环境的整治,开展民间曲艺演出,风俗展示。规划还拟打造三处民居景区:甜水巷、金城巷、怡乐里,将通过成片的特色建筑群的整治和开发,展现地方传统建筑群体的独特风情。
甜水巷内多为广州传统的竹筒屋,内通风、采光、排水主要靠天井,从前至后,以天井隔成多个房间,内多建阁楼;金城巷的西式民居,是20世纪20-30年代有西洋建筑风格的二三层建筑,材料是近代盛行的红砖为主的楼房;怡乐里的建筑多是西洋建筑古典风格,也有部分采用中国传统形式的二三层楼房,前有庭园。

咨询电话:

赵主任 18929585209

谭主任 18688885703

QQ:1398486786

地址:广州市白云区黄园路125号A栋